不可居无竹
欢迎关注公众号
非遗
庭院 赏石
文化
非遗
庭院 赏石
文化
长按二维码关注:庭院、赏石、非遗文化。
长按二维码关注:庭院、赏石、非遗文化。
历代文人痴迷竹子。
他们在诗文里歌颂她,抒发心中对她的情感;并且在石砚、臂搁、水盂、紫砂壶等文房器具中镌刻她的形象;尤其在画上以竹为主题,可以说历代画家没有谁不画竹的。
郑板桥一生画竹,几杆瘦竹渡终生。他画竹师法石涛,然后再师法自然,月光、纸窗、竹影……水墨之中慢慢呈现胸中之竹。他以竹为母题,不厌其繁地画竹,生活中一切嬉笑怒骂均皆以竹为媒介,留下无数关于竹的诗句,他的书法也有点竹子的味道。
晚清文人画家瞿应绍号子冶,他继承陈曼生的紫砂壶传统,创造了“子冶石瓢”,他的紫砂壶最大的魅力就是刻竹子,常常在一把石瓢壶上刻满竹子,密不通风,壶似穿上了一件清雅高洁的竹衣裳。
闲暇去宜兴竹海,山下山上的竹林层层迭迭一望无际,简直就像一片浩瀚的海洋。
漫步在竹海的小径中,清凉幽深,风儿吹动竹叶,似巴赫古远的乐音。粗大的竹干,青翠中带著似霜的粉白,我想西方再有本事的画家也调不出如此的色调,中国古代画家更具有表现的智慧,他们不用色彩只用墨色来表现,素白宣纸上的黑白二色就足够体现竹子的神韵。
古印语有句:“不可一日无此君”。竹海搬不进庭院,文人们就在庭院中、盆景里种竹,还将她们供养在书案茶席上。
微缩了竹子景观的竹盆景是十分讲究的,她的艺术要向诗与画靠拢,而非模仿大自然的真实。
我在近几年创作了若干竹盆景,有苍古者,有亭亭玉立者,也有茂密团团者,皆以诗境画意入境。竹盆景是立体的文人画,几杆瘦竹生长在折带皴的湖石旁,元代大画家倪云林常以此景作母题来表现清高脱俗的精神,我的有些盆竹就是摹仿其大意。
当然,竹盆景的制作在技术层面上有它特有的技巧。
竹子品种的选择尤为重要。近时痴迷小竹,小竹的标准是竹叶小,小到一寸一分,植盆之中一手可托,是谓微型,然难于觅得。后友人赠日本小姬竹,超小的竹干竹叶制作的掌上小盆景既可把玩,又令人生小中见大之想。我国的竹子亦有诸多品种是适合制作竹盆景的,平时要有心收集种植,制作时就可随时选择搭配。
盆、石、竹的选择要相谐调,在色、质、形上要有一番讲究,高矮起伏,疏密对比,斜正穿插,甚至还得考虑将来生长后的趋势状态,还要修剪得体。竹盆景除了竹、石、盆之外也可添加小型络石野藤,或复盖青苔之类,以増加山林之气。
说说我制作竹盆景的心得。
文人赏竹不外乎清痩、疏朗,简约。“仲圭遗意”选用汉白玉盆,找来修长英石作石笋,并用快干水泥固定在石盆上,进而穿孔,绕络石在石笋四周,意在得古老苍茫之气,然后植小凤尾竹。
石笋是实,竹为虚,虚实相生。通过一年的生长修枝剪叶,互相融合,人工痕迹渐渐消失,好似来自天然。
“云林遐想”得倪云林画之一角,盆用的是月形紫砂老盆,取瘦劲太湖石,以盘石山房赠予的小凤尾竹植之,让竹石高矮对比,堆土,拉大起伏感,产生另一番意境。
“小竹海”取用东瀛小姬竹和宋代斗笠小盆,既空灵雅致,亦显茂密深遂。
竹盆景的制作,关乎哲学、美学、植物学、工艺制作等诸多方面,需“面面俱到”,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。
往期回顾:
新书推荐:
▽▽▽点击「阅读原文」进入微商城